【篇一:学会读书】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地球失去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好像小鸟失去了翅膀。”但是,读书并不是仅仅只有书就够了,我们还要学会去读,因为读书是一种掌握和使用书本知识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明白无误地理解读书概念的实质的。一本好的书,有如一盏神奇的灯,不过它照亮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有些人虽然“饱览群书”,却一直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丝毫没有明白读书是为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道理。
读书需要学会选择。如果被书征服,便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凭别人的思想如马蹄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魅力和价值。
我国的孟尝君“性喜读书,宫藏万卷”。但后来兵败亡国之时,深感读书无用,便焚毁了宫中所有的书籍,不懂读书而留下笑柄。唐皇李世民,从书中寻到大量善政,终于开创了盛唐百年的繁荣局面。还有一个贫困的皇帝,名叫朱元璋,从小就没有钱用来读书,只能帮地主家放牛,但他立志长大后要做大官,可是当官就得有学问,于是聪明的他每天都把牛拉到学堂旁边吃草,自己就趴在牛背上听先生讲课。有一次,被先生看见了,先生就赶走他,他在无奈之下,就只好让有钱人家的孩子给他讲解,大家都笑他傻,有机会玩,却还找着学习,他从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总是一边读书,一边放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来,朱元璋因为知识渊博,就成为了皇帝。这些实例告诉我们要学会读书,将来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用的人,我们不能贪图一时的快活,而不学习坏了今后大好的前程;也不能像孟尝君那样因不能真正理解读书的实质,就丢弃书本。
要读书,必须先要明白读书即掌握和使用知识这一道理。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应用知识。
读书,就是不断掌握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过程,而教育的目的也正是教会人们读书,让大家学会读书。
【篇二:无用之用】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言说:“我觉得文学最大的作用,就在于他没什么作用。”这意味深长的话道出了一个哲理:“无用”的东西往往能有大用。
金子和泥土相比,泥土自然没用,可要是给你一粒种子,泥土就能孕育出伟大的生命,彰显非凡的作用。可见,无用之用,是有一定条件的。
庄子的朋友惠子得到了一个大葫芦,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吃;形体巨大,难以舀水,不能用。他苦恼地去找庄子征求意见。庄子却说:“你为什么不以它作舟,系在身上,徜徉于江湖之中,自由地漂游呢?”一件东西,在常人拘泥的眼光,呆板的思维,狭隘的常识中,往往一文不值,可是如果你有像庄子一样博大的胸怀、辽阔的胸襟、开拓的意识,即使朽木一样的葫芦也可以凭借它来一场逍遥游。所以无用向有用的转化,在于我们的胸怀,胸怀宽广,自然能发现事物背后隐藏的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名士豪杰们都养门客。即使许多人完全就是来当寄生虫,吃霸王餐,公子们都欢迎。最有名的算齐国的孟尝君,养了一帮鸡鸣狗盗之徒。可偏偏在他有难的时候,门客们学鸡叫,迫使门将以为天亮而开门,救了孟尝君一命。冯援也是孟尝君下的一门客,刚来时只知道对着长铗唱歌索要吃的穿的。他去收租,竟把租契全烧了,这在当时看来就是废物,不会办事。可正是因为这而造就了孟尝君的“三窟”。所以,从无用到有用,还需要耐心,守得云开见月明,此时无用之人,无用之事,未必不是彼时大用之人,大用之事。耐心能把无用酿成有用。
曾有一棵参天大树,虬枝纵横,朽洞遍布。生长在那儿已有几百年了,他身旁的树全因高大挺拔被砍伐,而他却因无用保存了下来,木匠走过来只是叹息:“这样的树,砍了无用,还不如让他长在这儿供人乘凉。于是这棵树得以永存。从这可以看出,谦逊退让也能使无用向有用转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看似有用的东西却因锋芒显露而毁灭,没有的竟因低调而存活。
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世上哪有什么无用的东西?只要你有宽广胸襟,足够的耐心,和低调的态度,无用终能变为有用。
【篇三:勤劳与懒惰】
近日,闲着无聊,竟查起战国七雄来了,当然,其中最熟悉地莫过于齐国的孟尝君,谁不知晓他的门客过三千,但就不知他的门客肚子里到底有多少墨水,是真材实料还是滥竽充数,我想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都是混口饭吃,懒散的。
这其实是我们站在外人的角度去看待的,但实际上,他们却极有远见。就拿孟尝君的门客---冯谖来说吧,在孟尝君遭受谗言隐退时,正是因为有了平素闲懒为称的冯谖的"薛国事义"的影响,才赢得了老百姓的十里远迎,最终感动了当时的齐王,平安度过了危难。
他们看起来没做正事,但他们是为决策做决定,储备力量,蓄势待发,他们不是不勤,而是他们的勤用来思考以及学习。
万科董事长听说过吧,他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来登山,跳伞等;SOHO董事长也不务正业,整天忙着刷微博,然而,即使这样,公司也照样运营,股票分分钟几百万上下,可我们为什么不行呢?
勤与懒是相辅相成的,勤必定是一件好事,但懒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懒于杂物,而勤于思考,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因作业过于简单,找本作业抄抄,然而考试时却能把别人甩出几条街。在学业的过程中,勤是必须的,但只纠结于不痛不痒的小事,那完全是没必要的。懒也没错,但你首先得学会好好思考,静下来观察,这样,说不定有效果哦。
【篇四:靠自己才能得到成功的垂青】
胜利不会自己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
——题记
路童的歌《成功属于你》里写到“世上没有谁能代替你,成功路上要经过风和雨。”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家庭亦或是事业,可不论什么需要靠自己的力量,顽强的走下去!
有人会说云随风动,河随道曲,自然如此,人也必定要有所依附。云朵需要阳光映射才有光芒,河流需道路弯曲才有自己的九曲连环。人自然也要有需要、依赖才能实现自我。可云朵自由自己的千般变化万种风格,海浪、鱼鳞斑、水纹等等;河流也有自身风采,有清澈见底鱼儿欢游,有深蓝如琥珀剔透晶莹。人也可以依凭自己证明自己,活出别样的风采!
《战国策》里有一篇文章《冯谖客孟尝君》。齐人冯谖是孟尝君的食客,旁人看不起他一介布衣贫民让他吃粗劣的饭菜,外走出行无马车。可冯谖凭借着自己的才智为孟尝君在自己封地上买来了“义”,依靠自己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卓识帮助在危难之际的孟尝君得到了相位,成为了历史著名的战略家。
正如清朝郑板桥所说“淌自己的汗水,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出生都没有自己确切的出生证明文件。借着父亲职业的关系,经过长时间训练,才进入了一个少年剧团。后来卓别林的父亲去世,他做了许多工作来养活自己,卖花、在理发店、诊所做小工、卖报纸等等。后来在哥哥的鼓励下,毛遂自荐在一个剧团内得到了一个小角色。后来的几年靠着自己坚韧的意志和超人的耐力成为了默片喜剧大师,为我们带来一个一部又一部的佳作——《摩登时代》、《城市之光》、《大独裁者》等等。
所以正如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所讲“先天环境的好坏,并不足奇,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己之努力。”
功成之路,说从未得到人的帮助是假的,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亦不是完全真实。人心里的肺腑之言,还是有人帮助的好,有人为自己助力是好,可最完全最根本的还是自己,若一味只想别人在后面推你一把,在前面拉你一下,终究是半途而废。
人走半生,可以没有先天的优渥环境、良好的家境,可以没有健全的身体、完整的自我,可以被俗事拖累,可以被愁情困扰,惑心神,乱心智。唯一不能没有的就是“凡事靠自己”的坚韧!
【篇五:《中国通史》读后感】
这几天我看了《中国通史》,这本连环画版讲了中国整整五千年的历史,向我们介绍了大禹治水、周王伐纣、武丁求贤,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等生动有趣的故事。
读了这些故事,我懂得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统一的朝代过了不久还是要分裂,分裂的地区不久也要被统一起来。例如,这就好比秦国统一了七国,过了十五年又分成了楚汉相争,不久又被刘邦统一,建立了汉朝。
我还在这本书里学习了不少知识,比如鸡鸣狗盗这个典故。秦昭王想杀掉孟尝君。孟尝君向秦昭王的宠妃求救,宠妃却说想要天下无双的白狐狸皮衣。孟尝君的一个门客,最善于装狗偷东西,便帮他偷来了白狐狸皮衣,献给宠妃,孟尝君得救了。可是,怎么才能在鸡叫之前让城门打开得以逃走呢?有个门客会装鸡鸣,鸡鸣声响后,守城的士兵以为日出了,便开了城门,孟尝君于是成功逃走了。
不过,我也发现这本《中国通史》里面有些错别字哦!
这本书很好看,你们要去看哦!
【篇六:《中国通史》读后感】
这几天我看了《中国通史》,这本连环画版讲了中国整整五千年的历史,向我们介绍了大禹治水、周王伐纣、武丁求贤,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等生动有趣的故事。
读了这些故事,我懂得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统一的朝代过了不久还是要分裂,分裂的地区不久也要被统一起来。例如,这就好比秦国统一了七国,过了十五年又分成了楚汉相争,不久又被刘邦统一,建立了汉朝。
我还在这本书里学习了不少知识,比如鸡鸣狗盗这个典故。秦昭王想杀掉孟尝君。孟尝君向秦昭王的宠妃求救,宠妃却说想要天下无双的白狐狸皮衣。孟尝君的一个门客,最善于装狗偷东西,便帮他偷来了白狐狸皮衣,献给宠妃,孟尝君得救了。可是,怎么才能在鸡叫之前让城门打开得以逃走呢?有个门客会装鸡鸣,鸡鸣声响后,守城的士兵以为日出了,便开了城门,孟尝君于是成功逃走了。
不过,我也发现这本《中国通史》里面有些错别字哦!
这本书很好看,你们要去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