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作文体裁 节日作文 端午的粽子
端午的粽子
发布时间: 2019-12-10 19:18
阅读:255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

【篇一:端午的粽子】

人间最有味的就是这清淡的欢愉!

——题记

又到端午节了,又到了吃粽子的时候,忘不了那糯糯的、飘着清香的粽子……

去年的端午节,我回到老家过节,我最爱的就是奶奶包的甜粽子了。脱去外皮那一层层绿绿的粽叶,一个个香甜可口的粽子就展现在你的面前,咬上一口,可好吃了。可这次当我准备去吃奶奶包的粽子时,却发现这次奶奶包的是咸粽子。我最讨厌咸粽子了,因为里面都是肉,太油腻了。于是我把奶奶给我的咸粽子扔在了桌上,回到房间。

奶奶看我连最爱吃的粽子都没吃,就走进房间问我:“你怎么不吃粽子了?”我不耐烦地说:“我要吃甜,咸的难吃!”听完,奶奶急匆匆地向外走去。

我在房间里无聊地坐着。回头一看,只见奶奶戴起老花镜,坐在桌前,继续包还没包完的粽子。我心想:“我都不喜欢吃咸的你还包?”只见奶奶拿了一张粽叶用手一卷,粽叶便成了一个漏斗状的圆锥形。接着,奶奶在里面插上一根筷子,拿调羹舀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均匀地拨动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紧紧的。最后,奶奶两手捏紧粽叶,用绳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缠了两圈,结上绳头,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

看着也无趣,我便躺到了床上。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奶奶煮粽子的声音,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清香的粽叶味!没过多久,奶奶就拿着几个刚煮好的甜粽走到我面前,对我说:“这是我刚煮好的甜粽子,你最爱吃的甜粽,快吃吧!”我听了十分开心,但又有些愧疚:奶奶年纪大了,更何况已经包了一早上的粽子,累得腰酸背痛的,可就是因为我不吃咸粽子,又让奶奶再去包了几个甜粽子,而奶奶却没说一句累……我吃着喜欢的甜粽子,心里甜蜜蜜的,但有一丝苦涩的滋味在心头!

有一种爱,不求回报,却一直给予。这就是奶奶对我的爱,并且这爱今天都藏在了这端午的粽子里。

中夏已至,粽子飘香。对奶奶,我将怎样回报以爱呢?(公众号:涵城语文)

【篇二:端午粽子香】

端午又到了,人家炊烟里都飘出了浓浓的粽子香味。

每年的端午,是住在农村的老少爷们的大忙时节。端午的前一天,大伙儿都会很早的起床,因为还要准备为包粽子的材料呢!那天,爷爷也开始煮粽叶、淘糯米、切咸肉、剥蚕豆。午饭后,爷爷就开始包粽子。等到傍晚时分,桌上就堆起了小山一样高的粽子。爷爷包的粽子可真漂亮!一个个就像小孩子的拳头。

天刚黑影儿,爷爷便抱回早已准备好的柴火,把粽子放入大锅里煮,彻夜地煮。他自己也彻夜不眠,守在锅旁边,不断的往火堆里添柴,时不时还往大锅里加水。生在两颊银白的胡须,被汗水湿透了,亮晶晶的。爬满皱纹的古铜色的皮肤在火光照耀下,闪动着慈爱的光辉。

而那一刻,在爷爷的眼里,锅里的粽子不是食物,而是艺术品。他脸上那股专注而执着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在地头守望的老农。

当我们从渐浓的粽子香味中醒来时,天已泛出鱼肚白了,而粽子还在锅里翻滚着。爷爷用湿毛巾把一夜不曾合眼的疲惫一股脑儿地抹去,继续着他的守望。粽子嘶叫了足足十个小时,终于喷出了浓浓的香味。爷爷把它们从锅里提出,然后摆晾。这时,爷爷整夜的劳动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我们也就成了最幸运、最骄傲的“天鹅”。剪下一只粽子,剥开它,欣赏它,吃着它,回味着它。而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也就丝丝缕缕地洒满了乡间的小路。

不光是我们的粽子煮好了,大伙儿的都煮好了。因为午饭后,大家还有一个隆重的节目,那就是聚在一起,交换粽子、吃粽子。我们儿时常念“一颗粽子一颗心,换粽可得满堂金”。大家吃着交换来的粽子,脸上露出了甜蜜而幸福的笑容。

爷爷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位忠心耿耿的大人物。爷爷常常以此教导我们,为人要忠,要像那位古人一样。

爷爷的粽子有一种独特之处——糯米粒粒分明,绝不粘口。食毕余香犹存,回味悠长。别人学他,总学不成。别人问他,他说:“我的糯米从不浸水,煮它一整夜,让它自然熟、自然香。”

其实,爷爷的秘诀在于别人没有的两项特殊的“材料”——耐心与爱心。

【篇三:我身边的风俗——端午吃粽子】

一提到吃粽子,人们不由会想到端午节,那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吗?

传说粽子是为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楚怀王宠爱佞臣不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导致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在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那天跳江自尽。人们崇敬他,怀念他,两千年来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把煮熟的米用苇叶抱起来投入江中,作为贡献给他的祭品。后来人们把这种食品称作粽子,而吃粽子的风俗也就这样流传开来了。

粽子发展到现在,它的形状跟别的食品相比很特别,它既不是方的,又不是圆的,应该是个不规则的形状吧。(你能说出他包含着几个顶角、几道棱、几个平面、几个三角形吗?)粽子是用翠绿的苇叶包裹着白似玉石小颗粒的粽米和鲜红的枣子制成的,它在煮熟之后,外层的苇叶颜色变深了,这时你若剥开墨绿的苇叶,就能看见纯白如玉的珍珠米团里镶嵌着几颗深红色的玛瑙枣,而红、白、绿三色互相映衬,显得十分艳丽动人。

粽子的味道更是美极了。苇叶散发出高雅的清香,咬一口馅子,真是甜而不腻、粘而爽口。粽子既是驱邪消暑的开胃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滋补佳品,所以现在大江南北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吃它。

我曾经也学过做粽子,可是总是失败。主要问题是,我手刚捏住这边而馅往往又从另一边跑出来,弄得我满手都是粽子馅。在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包裹粽子的过程中,我觉得越来越顺手,最终我做出了一个又扁又长的较成功的粽子。看来做粽子也是需要经验和努力的。

从端午吃粽子这一风俗中我知道了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感受到了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在做粽子的过程中我知道了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干成功事情的道理。

【篇四:端午的粽子】

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节日习俗。就好像每一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外婆的家在一条小村庄上,而每一年的端午节,我最喜欢的地方,莫过于那里了!

虽然在端午节吃棕子,是中国人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又有谁家会亲自动手

来包棕子呢?但是……

外婆家的端午节,是非常隆重的。那一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在村子里面绕一个大圈,就像春节那般热闹。而且,那条村子的端午节,在外打工的儿子必须提前几天回来,而女儿们,就可回可不回。

有一年,恰巧妈妈有事要回家一趟,我吵着闹着要一起回去,后来,就到端午了,我于是就赖在外婆家,不肯回来了。就这样,我才能体会得到那一个幸福的场面啊!

端午节的前一天,别人就会把外婆事先订好粽叶和粽绳送到家里。而第二天早晨串完门后,全家人就开始动工了。

我们先围成一个圆圈,中间放要包的粽子馅,我们有4种馅,所以工程“浩大”啊!有一些重的活就归属于舅舅们了,而包粽子这个看似简单但却复杂的工程就是小姨们的工作了,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就只能坐在旁边看,不能动手,因为我们只会添乱。

每一年我们家都要包上几百个粽子,所以用就算全家出动,都要用好几个小时,但是我们即使不能动手,却很乐意坐在旁边,因为外婆总是一边包粽子,一边说笑话,顿时,引得我们开怀大笑。而且小姨们总会说上两句生活中的趣事,例如:“表弟在学校闯了什么祸;表妹在家里干了什么坏事”等等,有时在旁边调配料的舅舅们也插上一句你完全想不到的笑话,多么匪夷所思啊!我最喜欢的就是妈妈说我的成绩进步了,顿时我就觉得无比的自豪。那时,全家人的脸上都布满了欢乐的笑容,整间屋子都充满了笑声,似乎整片天空都是那么的美好。往屋子外面看去,太阳公公都急着下山了,原来时间过了那么久……

那一个充满亲情,充满欢乐,充满幸福的粽子,我永远都不会忘怀!

【篇五:端午的粽子】

来深圳定居十几年,我们一家也渐渐沾染了不过节的习气。

深圳大约是没有什么传统风韵的,逢年过节最大的特色便是各大商场开始打折。商场里都是人挤人,一派热闹喜庆的模样,只是这节过的如何便不太好说。

在我们一家还过端午的时候(其实大概只是仪式性地参与一下),妈妈会在门口挂一束艾叶,我不大记得艾叶是否有香气,只记得开关门时那束叶总晃来晃去,看着挺有趣。

龙舟自然是没得赛的,顶多也就赛赛纸船——倒盆水,把纸船往水里一放,看它慢慢悠悠漂一阵子,末了沉下水底,这有什么意思!

这么说来,端午节最有意思的也只剩吃粽子一环,这倒也是我们最期待的。

楼上心灵手巧的婆婆总送来亲手包的粽子,这粽子确实好吃,也不太清楚是不是有什么秘方。看得出来的只有糯米、红豆、还有一块分量很足的肉。

乍一看还挺普通的,但细看就会发现那米不是雪白的,而是带着点浅棕色。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我发现了这美味的奥秘,并坚定地拒绝了所有白花花的粽子,现在想想大约只是入了味导致的。

粽子绳扎得很紧,把一只肥嘟嘟的粽子勒成了一圈一圈的,活像要爆开了似的。那结用手解不开,得用剪刀剪断草绳,才能吃上粽子的内容。

把那深绿色的粽叶剥开,里面是一个有点松散的锥体,绳子勒着的地方明显凹进去一圈,但重点还是在那扑鼻的香气上。用筷子挑开米,里面的内容一清二楚,红豆已经煮得软糯香甜,糯米很有嚼头,肉块溢着肥美的香气……这些都是我们对着新煮的粽子不愿停嘴的理由。

糯米不好消化,因此小孩子只吃了几个就被勒令不许再吃,于是只得眼巴巴地围着大人转,等着能吃到一两块那让人口水直流的肉。

到现在,偶尔也一时兴起地尝试把白米粽子滚着白砂糖吃,喀吱喀吱的口感倒也不错,只是无论如何比不上那回忆里的肉粽了。

【篇六:端午·粽子·乡土情】

端午节快到了,为了迎接端午节的到来,上栗的家家户户门前都插上了菖蒲和荠艾叶,扎起了粽子。

上栗的粽子品种各式各样,有红豆粽、绿豆粽、肉粽、梅菜粽、板栗粽……上栗人包粽子用的材料主要有糯米、粽叶、粽绳、碱水和各种馅料。粽叶是一种形似竹叶但比竹叶大很多的叶子,上栗人管它叫苗叶。先前上栗人的粽子一般是不放什么馅的,这种粽子其实更加原汁原味。加馅大约是近十多年的事,可能是受外地粽子的影响吧。扎粽子的粽绳多用棕树叶,棕树叶只能撕开一头,这样才能把粽子扎成一串串的。

扎粽子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这不,爷爷和奶奶正忙着扎粽子呢。首先,要把糯米用碱水浸泡半天左右,然后将瘦肉等馅料准备好,再把扎粽子的粽叶和粽绳准备好。扎粽子的准备工作就做得差不多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别的馅儿的粽子,例如:红枣、板栗、花生、梅菜、红豆等。爷爷和奶奶都是扎粽子的好手。拿起两片宽大的粽叶,一片头朝左,一片头朝右,叠在一起,在叶子稍偏左的地方将两头卷拢成一个喇叭形,舀一勺糯米倒入其中,把多出的粽叶往中间折拢、压实,就成了一个菱角形的粽子,最后用细棕绳扎紧,一只粽子就扎好了。扎好的粽子放入锅内要煮上半天才能熟。

在我们上栗,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每当端午节前夕或端午节时,人们总是很大方地把粽子送给左邻右舍,当然也会特意带上自己扎的粽子连同盐蛋、皮蛋、桃子和枇杷等果品去走亲戚。这样的情谊是多么的令人们感动,多么令人们着迷。这不正应了那句古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吗?

我的家乡上栗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浓浓人情味的地方!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Copyright 2014-2023 疾风作文网 www.jfzuo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90141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