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高中作文 高二作文 文化的精神
文化的精神
发布时间: 2019-11-05 17:41
阅读:567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

【篇一:文化的精神】

一棵树没有根便无法直立,一个人没有心便无法存活,文化若没有了精神,便犹如干涸的井,看似深韵,却失去了它的价值。人们若说学习到了文化却没有真正体会到它的内在精神,就犹如获得一朵没有根茎的花朵,灿烂却短暂,长久下去,定会导致精神生活的贫乏。

现在中国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民众的物质生活越发富足,可是精神土壤却贫瘠。或许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当今中国为何产生不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哲学家、大诗人、大作曲家、大科学家等,照我看来,是对纯粹精神性事业不重视、不支持。古代中国,尽管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远不如现在,却出现了举世闻名的儒家孔子、陶渊明、屈原等具有哲学文化的伟人,如今呢?诺贝尔文学奖少有中国人获得,近年出了个莫言,还有吗?而国外,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物质的富足使人们更重视文化熏陶,文化精神力量又可以反作用力于物质。举手投足间,就能看出人们的文化修养,它是从内到外散发出来的的气质,并不是用几件昂贵名牌、天价奢侈品能换得来的。

对待精神文化,还要保存一点素心。纪晓岚的老师说:“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素心即单纯的心灵,虽不会做到上文说的无求,但能纯粹简单,远离功利尘杂。功利的衡量标准必然带来精神生活的贫瘠,因为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的前提是把精神价值看得至高无上。前几日在南京新上映的电影《雷锋精神》竟零票房,而某些笑点较低俗的电影票房爆满,是不是从侧面映射出什么问题?国民似乎越发不重视精神享受,只是重视功用价值:语文课堂上为追求高分用习题形式讲解经典,有些学生追求低级趣味等等现象,大家心里越多的私心杂念,便不能掌握文化精神。若做什么是都讲求功利,而忽略了精神,那么人就将会是物质的躯壳而少了灵魂,被它俘虏,那我们还是人类吗?存点素心,提升精神。

最后,还可把文化的精神落实到实处。上文说过,文化与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的。有了精神文化,可以通过书籍、媒体、人们的日常行为中相互感染,不断传播。内在精神也可通过处在形式表现出来。文化点点精神经你彻底领悟吸收后,成为你灵魂一部分,并通过一举手一投足表现出来以影响他人及气氛。若人人都能如此,则这个世界的心灵将不再被囚禁,孤单,它们将快乐地飞翔。

让文化的精神带着我们的心灵遨游吧!

【篇二:湘湖文化与传承开笔礼】

湘湖有八千年的文明历史,它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美好的记忆,值得我们世代后人传承。2月10号上午9点,我们在湘湖下孙文化村宗祠里学习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如正衣冠、拜师礼、青砖写字、映雪遗风。

首先,老师先让我们正衣冠,讲的就是衣冠更能反映人的精神面貌。还有让我们学躹躬,拜孔子6下,拜老师3下,除了这些之外,还交我们躹躬呢!左手对牢眉毛,右手在左手上面向前方移动,在将腰弯下就可以了。

老师还要我们读三字经,老师读一句,我们读一句,可是老师刚读一句,我们大家就自己读了起来。水晶姐姐看了哈哈大笑,然后我们去了文化展览馆,湘湖的特产有湘湖藕、湘湖杜父鱼、湘湖莼菜等等……我还知道萧山的诗人有贺知章、陆游等……

通过了开笔礼活动,我要努力学习,珍惜读书的机会,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篇三:坚守传统文化】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四条文明的长河从悠远的历史向我们奔腾而来,三道水痕渐渐淡没或干枯,只剩一汪江水还打着旋儿,涌向更远的未来。然而,我们作为这条河孕育出的子孙,是否还坚守着她名为“文化”的江水,是否还保持着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的骄傲?

每个人,都有义务,有能力传承我们的文化。民国政界名家吴国桢,于暮年在美国完成了《中国的文化》一书,虽然那时,他早已过了年少气盛的年龄,甚至身在异土,但他心在中华,还有着拯救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念,所以能够著成这本简单易懂,却又不失科学性与深刻道理的名作。可见,无论年龄与地位,无论家世如何或者身在何方,只有你有一颗热爱文化的心,都能将文化传承甚至发展下去。

坚守传统文化也是意义重大的。不仅要从个体努力,也要从政府,从国家,保护这一文明的领土不再受任何玷污。韩国,是申遗大国之一。零五年,在端午节申遗中,我国落败;后来,他们提交了“风水”的申遗书;现在,他们又将目光落在了“火炕”上。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披上了别国的外衣,成为他人的遗产。若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子孙回首,只能看见一片冠着其他名称的历史。文化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代表它千年历史的结晶。若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人民也将无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归属。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保护传统文化,已是迫在眉睫的紧事。传承至今的工艺与习俗,都是千百年炼出的精华,无论失去哪个,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可弥补的巨大遗憾。现在,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了它们的重要性,也开始着手去保护。为学生开设讲座和课堂;给节日设立假期;通过网络为将失传的工艺寻找继承人……。我们应尽一切努力,去保护流传下来的文化!

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各种名号,或看似离我们十分遥远的专有名词;更是四大发明的伟大,是各种节日的丰富多彩,是四大文明古国无上的骄傲!这些文化,组成了我们的宏伟的历史,也造就了我们辉煌的今天。我们也应抱着感激的心情,去坚守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

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发扬文化,愿每个中国人,都能为这传承的文化感到无尽的骄傲与自豪!

【篇四:走进西安文化】

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曾镌刻了无数辉煌;一座年轻的城市,时代正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西安,一个充满神奇和活力的地方,走进它,你会为历史遗存的博大精深所震撼,又会为现代建设的勃勃生机所感叹!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活史书,一张张,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为了感受一下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去年暑假,我和家人搭上了开往“古丝绸之路”的火车。

说到西安,就不的不提一下它的“难兄难弟”——洛阳。它们是一起繁荣,一起富强的两大古都。所以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洛阳。

在洛阳,最令我向往的是它的石窟文化。龙门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它依山开凿,大小佛像数万尊,可真算得上我国石雕艺术的老祖宗了。

我们下了车,来到龙门石窟,远远望去,古树参天,飞禽鸟兽的身姿时隐时现。古朴典雅的建筑,活灵活现的佛像,郁郁葱葱的树木……这一切都吸引着我,使我不由的加快了脚步。

来到石窟的核心位置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座高达十几米的大佛在我面前正襟危坐。他目光祥和,双目微闭,体态丰盈,给人一种亲切感。看着他那端正、典雅的神态,我不禁肃然起敬。

夕阳西下,我们才走完这座充满中国蕴味的龙门石窟,虽然我还沉浸在那表情各异,令人眼花缭乱的各色佛像中,但我们还是依依不舍地奔向下一个景点。

第二天清晨,我们终于来到了本次旅游的终点站——古城西安!

一下车,呼吸着西安空气中古色古香的气息,我们直奔骊山,来到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前。我早早就听说过秦始皇兵马俑的雄伟壮观,但不亲临其境还是难以体会到这种叹为观止的壮丽。我刚刚迈进埋着兵马俑的一号坑,一丝刀光剑影的寒气扑面而来,成千上万个兵马俑整整齐齐的站立在坑下。兵马俑不愧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虽然一眼望去似乎大同小异,可仔细一看,兵马俑们的表情却没有丝毫的一致!真神了!我不禁对雕刻者肃然起敬起来,也不禁为当时秦始皇规模庞大的军事力量所折服。

游览完人山人海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我们还参观了半坡博物馆、世博会、大雁塔,登上了钟鼓楼,欣赏了华清池的唐朝舞蹈……

西安――这座蕴藏着五千年的古文明文化城市,凝聚了多少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呀!愿这些象征着我们泱泱古国的文化结晶,万年不朽!

【篇五:《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后感想】

华夏民族,这个古老的国度,五千年的文化灿若星河,绵延不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祖国迎难而上、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我们国家的魂,二者皆是强国健民的重要内涵和必要保证。作为华夏子孙,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有义务将其发扬光大。

五千年,多么漫长的一个历程,宛若一颗孤零的陨石漂浮于浩渺的宇宙之间,几个轮回?多少沧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什么我们的国家能经久不衰、愈挫愈勇?就是因为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逆境而上、自强不息。以至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志趣;才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善道。回眸历史,野蛮已被抛弃于历史的隧道里,而精神和文化却随着滚动的历史车轮来到了现在,我们的国家因此得以延续至今。

诚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有些文化是丑陋的,我们要将其改正或舍弃,但也必须明白的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之中永远的不竭动力,不管任何时代,都必须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因而我们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因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不仅仅是注重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国际地位的高低,民族文化繁荣与否,亦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大和发展潜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孔子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在这个大家园里,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融合中以其绚丽多彩的文化共同组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现今,我们国家各民族的团结是史无前例的,各民族的文化因此得以很好的交流与融合,这也是我们国家日趋强大的一个内在因素。我确信,只要一直坚持民族团结、平等,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华夏民族定会屡创辉煌,连篇佳话,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综上所述,概言之:若欲国强、国富,须以文化、精神建设为先,然后而强国、富国也。

【篇六:文化境界的提高需精神上的突破】

中国的政治及经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跻身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的精神状态也如马克斯韦伯的经典论述一般,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是一个袪魅的时代,是一个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的时代。

举例来说,当一个小孩向他的父母询问一个可以称之为幼稚的问题时,中国的父母一般都会很敷衍地回答,而西方的父母一般会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孩子从多方面寻找答案。从价值作用来讲,精神启蒙对于日后的文化感知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中国固定传统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保守拘谨的文化思想,而西方兼容开放的教育方式则哺育了他们扩展性的思考习惯。诚然,这个世界是时刻需要创造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常常是外国人。

看来,文化境界的提高需要在精神上寻找突破。

科技的迅猛发展,让我们过于追求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快餐化和世俗化的社会中,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像被打上石膏,因不见天日而逐渐萎化。然而,要想健步如飞地追寻更好品味更高的文化生活,我们就要拆掉那厚重的石膏,不断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在古代,没有电,没有网络,甚至出门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照理来说,对于现今的我们,简直是折磨。要想创造当时社会的价值,只能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恰恰是在如此环境,文人骚客书写经典,谈古论今,唐诗的繁荣,宋词的超脱,元曲的兼容,无一不将当时社会的文化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只因当时社会存在的诱惑尚少,人们尚能保留精神的一片清静。再者这些文人骚客注重精神情感的升华。

文化上的建树,归根结蒂取决于精神,而精神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这一点,泰戈尔在《价格的添增》中看得很是透彻。一朵晚开的白莲在长者和国王的争夺中,价格逐渐增加。聪明的善奴暗自思想,为了佛陀他们这般争吵,如果把花直接卖给他把,岂不是更要获利不少?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他最终得到的只是“佛陀脚上的灰尘一点”,这和二十两黄金相比,实用价值实在太低了。但是佛陀明静愉悦的妙相,宁静似清泉的目光,闪在唇边慈悲的微笑,无一不是可以创造永恒价值的事物,精神上的一次突破瞬间把善奴的文化境界与修养提升。

在这里,我们要认清一个方向,并不是只注重精神方面,而弃物质生活而不顾。著名作家巴金曾说:“人不只靠吃米活着。”但其中也暗含着前提:只有在确保物质生活充实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理性而不偏激地追求精神生活。这里要说的就是文化在生活中的适用度。文化的高境界往往体现在:在人性化复杂的社会领域中丢失了原始的单纯后,获得超越的单纯。古今中外精神和文化成就上的圣人、哲人。它们都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体验,他们永葆,简化社会关系,节制人际交往,从浮躁尘世抽出身来,穿越世俗社会的壁障,朝着伟大的精神目标前进。精神上的清凉,往往是一种突破,有助于文化境界的提高。

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抽象的,是无法仅用具象的物质去堆建的。因此,文化境界的提高需要寻找精神上的突破。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Copyright 2014-2023 疾风作文网 www.jfzuo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9014138号-1